登录注册发布 中企互通-长沙工业地产商会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速递 > 活动预告 >
活动预告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添加时间:2017-09-28 09:20:36   来源:中企互通-长沙工业地产商会   点击:
 
一、现状: 乱象、误区及难度
       四大乱局:在招商引资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动用所能动用的一切资源来吸引大公司投资落户,而各类公司也冲着廉价派送的资源而来,急速扩张,工业地产的开发,变成了一场以社会资源作交易的圈地运动,乱象纷然。
 
1、圈地园:外俨车水马龙内然陋室空堂
       文字理念鸣锣,虚拟项目开道,数字指标入围,理想利税突围。先拿地,再围挡,几通一平过后,静候企业拿钱为我建园,外看“车如流水马如龙”,内看“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养田鼠不错,养企业难办。碧云天,荒草地,巷陌连野,野上寒烟翠。工业园变成了“圈地园”,削尖脑袋,硬拼土地“红利”。
 
2、烂尾楼:曾夸海口白富美如今实则跛脚鸭
       不少开发商初衷多为钻政策空子,榨尽优惠空间;用住宅地产模式开发工业地产,“一锤子”心理比较严重;服务平台呼声叫得最响,做得最差;以工促商、以商养工的长效收益意识淡薄。企业被诱哄着走进去,哭喊着出不来。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工业园成了典型的跛脚鸭,我自横刀“烂尾楼”,被人怒骂爱谁谁。
 
3、标配城: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囧
       产业园仿佛成为标配城,人有我有,我差但有,模仿甚于创新,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同质化、同构化严重。没有缜密的市场调研,忽略与核心客群的精准对接,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将工业园区建成只可欣赏不可把玩的瓷娃娃,比一比还好,碰一碰不可,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囧。
 
4、万国城:捡进篮子都是菜收入囊中尽是财
       产业园不应是大型企业的专属区,也不应是中小企业的试验田,更不应是小微企业的“攀高枝”,而应是大中小微企业按照产业链条的需要进行梯度式配置入围。忽视全产业链的企业有效配置,单纯的铺罗撒网,奶多奶少都是娘,来者不拒,尽收“麾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打造,势必造成繁华背后的荒凉再现。
 
二、呼声:企业何去,政府何从?
企业:钱款都去哪儿了
       面对开发商的“炮火连天”,迫临生产基地转移的企业都在观望。在政策优惠和快速入驻的承诺面前,企业不得不从牙缝中挤出一点牙膏,为开发商的项目实施补充及时雨。然而,今日改规划,明日跑衙门,我等到花儿都谢了,难得你广厦千万间。及时雨哪去了,原来都下到了园区的大门外。钱款哪去了,原来都投向了另一个项目地。企业人财两空,最终落个弹痕遍地,也难以治愈心中的创伤。
 
政府:政绩都去哪儿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走马上任的领导干部都急于给上级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古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今日为官一任,掘地造城。土地是政府手中最优质的资源,也是政府手里最拉动GDP的不二法宝。被高明的开发商一蛊惑,我的地盘我做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卖一块地再说,先掘得手中第一桶金。至于项目是什么,效益是什么,那是下一任政府的事。我只管标杆和政绩,哪管他洪水来袭侵吞谁。
 
园区:企业都去哪儿了
       定位是什么,我还不知道,先建设再说;市场是什么,我也没调研,先招商再说。到手的土地就是我家的后花园,造池塘还是造别墅,别人无权干涉。传统的开发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忽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培育打造,自以为奇货自居,实则琳琅满目,没有特点,没有亮点,没有卖点,环环想赚钱,节节欲生利。门可罗雀时,惊回首,企业都去哪儿了。于是,放低身段,让利优惠,重塑形象,可惜为时已晚。
 
六大误区
 
1、行政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有限。
       多年的产业园区开发实践表明,市场在开发建设的资源配置中既没有发挥好基础性作用,更没有发挥好决定性作用。开发前期行政指令多于行政指导,后期行政约束多于行政激励。总之,市场作用明显有限。
 
2、价值构成松散,增值空间有限。
       从园区地段价值、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等项目价值构成体系来看,产业园区的价值构成显得过于松散,增值空间尤为不足,需要从供应者、购买者、投资者和竞争者等多方面加强凝聚力,提升项目的价值。
 
3、整体策划不够,园区定位模糊。
       脱离前期整体策划的快速投资,脱离准确定位的重复建设,只能导致项目资金的过早沉淀和项目发展的后继乏力,造成项目审批难、落地难、开工难,方案一改再改,迟迟不能启动,短期无序,远景疲软。
 
4、规划设计粗放,产品结构单一。
       在区域内同类化、同构化和同质化园区比对中缺少定向的市场需求,在没有产业基础和主导产业做支撑的开发建设中,难以形成明显的行业聚集力和竞争力。园区产品设计比较粗放,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应结合充分的市场调研,形成详尽的客户需求报告,为企业量身打造出特色化、创新性园区产品。
 
5、功能分区功能不足,综合配套机械配套。
       功能分区无法突显功能,综合配套过于机械,产品缺少使用价值,园区缺少产业氛围,难以做到与市场严丝合缝的对接。目前,多数西部产业园区项目依然保留了产业园的部分开发模式,在功能分区、综合配套以及产品结构上,缺少了更多的市场亮点,无法形成独特的市场吸引力,从而泯然于风起云涌的区域产业园区大潮之中。
 
6、为什么和干什么。
       由于多数产业园区局限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市场化思维明显不足。在开发建设中,缺少系统的前期策划,缺少缜密的市场调研、强劲的资源整合、准确的项目定位以及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和盈利模式,致使多数项目从一开始便处在一个为什么和干什么的尴尬境地当中。
 
八大难度
 
在开发建设中,产业园直面八大难度:
 
1. 做好形象工程和效益工程相统一的难度;
 
2. 做好投资主体和后期运营主体相置换的难度;
 
3. 做好少量资金启动和快速资金回笼相结合的难度;
 
4. 做好招商政策支持承诺和优惠政策兑现相一致的难度;
 
5. 做好开发主体主观建设和市场需求客观倒逼相促进的难度;
 
6. 做好入园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园区产业集群化组团相匹配的难度;
 
7. 做好项目开发建设平衡起驾和园区运营管理后期护航相支撑的难度;
 
8. 做好现有客户储备显性刚需和未来招商定向推广潜在强需相兼容的难度。
 
三、对策: 破局之道
 
 
1、抢抓机遇,深挖项目价值,探索盈利模式。
       鉴于产业园区产品单价低、开发强度低、招商难度大、利润空间小、建设进度慢、资金回笼周期长等特点,理顺开发思路,探索盈利模式是项目的重中之重,掌握合理的开发次第和开发节奏是项目在功能布局和资金平衡使用上必须处理好的先手棋。
 
2、细分市场,甄别客群,做好选择性针对性包围。
       细分市场,抓龙头企业和区域领军企业等主要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多领域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为必要补充。在客群选择中,以入园要求强烈的意向企业为核心群体,顺水推舟,争取首先取得突破;以符合项目定位的入围企业为重要客群,定向围攻,力争形成内部组团;以游离于外围的观望企业为投资客群,进行拉网筛选。做好策略化营销,做到有甄别,有选择,因企而异,对症上策。
 
3、控制投资节奏,确保项目形象和效益双轮驱动。
       地方政府常把项目建设形象与土地指标、证件办理、配套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行倒置捆绑,产业开发商在投资节奏把控及项目建设形象上需做合理把控,才能得到形象、进度两相宜的可控局面。
 
4、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精细规划,精准对接。
       深入市场调研,从宏观政策、区位特征、产业基础、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入手,做好项目准确定位。同时,结合阶段性招商成果、推广经验和市场反馈,精细化园区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做好园区产品户型结构、物业功能分区、分类组团关联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5、内外结合,平衡开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按照产业园区物业建设的基本规律,园区需要做好诸多地块同步开发的建设,做好主力开发,兼顾平衡开发,由此,外在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内在配套设施的有序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厂房等企业所需的主要物业产品难以实现重点建设。
 
6、同类项目云集,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产业园开发建设中,多数周边实力园区云集,且多数均经过了一定的市场培育期;如何使项目后发先至,笑傲市场,有赖于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打造。通过对资金实力、聚集引力、辐射张力、发展潜力以及面对压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推断项目的可持续性。
 
7、借力行业资源,创新推广模式,实现园区低成本招商。
       在现代产业园区的营销推广中,企业这一生产主体无法利用较低的成本与市场精准对接;而价格不菲的传统媒体,又往往无限地加大了企业的推广成本,其效果却是非常有限。借力强大的行业资源进行精准性营销推广,是实现园区低成本招商的破局之道。
 
8、加快信息化集成,实现园区从快速发展到科学发展。
       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突破,为园区及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项目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和运营。从“市场、成本、资源”三个因素全面深入,注重打造信息化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园区软实力。
 
四、趋势: 十大趋势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1、趋势之一:园区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中国园区经济虽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却是每隔几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科技园区为例,自2001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提出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掀起了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浪潮,也将我国科技园区发展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现有产业园区突破自身存在的问题,向更高目标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看,我国园区经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中关村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等,在产业孵化、技术创新、世界级产品创制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园区发展方式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如增长方式由注重规模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可以说,大部分现有产业园区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面对这样的课题。
 
       而相对现有园区的战略转型升级,新的园区规划建设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在各地区可建设用地日益稀缺的情况下,一些小型的园区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出来,天安数码城、联动U谷等园区开发商在全国圈地建设小型园区,一些大型产业园区也纷纷建设园中园、专业园等不同形式的小型园区,“小的即是美的”,小型园区正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2、趋势之二:园区产业的“瘦身”、“增高”
       成本领先的土地招商模式,曾主导了中国早期的园区经济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的现象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都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产业点高面低”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著。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观察,园区产业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两个词——“瘦身”和“增高”。
 
       “瘦身”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就像很多成功企业(如万科)进行业务重组或聚焦一样,现在很多园区都需要进行产业整合,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动向,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
 
       “增高”主要体现在产业提升上,对于不同的园区,由于其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从目前绝大数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这些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园区产业“增高”可以借助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筑园区产业“微笑曲线”,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融合发展是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
 
3、趋势之三: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
       我国的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的偏远郊区,在早期发展中多以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和集聚,然后,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导入人口。这种发展模式,常常与生活配套服务不足相伴生,从而出现了企业员工白天入园、晚上回城的“鬼城”现象。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产业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随着园区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的增强,园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可将自身的优势向城区传递,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互动越来越频繁,于是就承载起了新的城市职能。如一些“小园区经济”以科技社区、创新社区的形态,通过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和企业家交流,逐渐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新地标、新节点。
 
       面对园区经济走向城区经济、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产业园区(产业新城)。
 
4、趋势之四:园区开发(产业地产)商的崛起
       在我国早期的园区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公司一直扮演着园区开发“市场”的绝对主角。这时的园区开发公司虽采取公司化机制,但更多附属于政府管委会,在园区开发中也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标准化厂房、创业大厦、孵化器、产业综合体等产业地产逐步兴起,使得园区开发已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地产开发和运营本身就成了一种房地产业务,造就了众多的产业房地产商。其中也不乏一些误打误撞闯进“行业”中的产业投资者或房地产开发商,不知不觉地成了“园区开发商”,致力于园区开发业务,并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步成长起来。
 
近年来,在我国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
       其一,国际园区开发商活跃。如新加坡腾飞集团1994年介入苏州工业园开发,至今业务已扩展至上海、苏州、北京、深圳、大连、南京、天津、沈阳、西安、杭州等多个城市。
 
       其二,张江高科等老牌园区开发商寻求外延式扩张,努力向周边延伸不断扩大开发范围,向周边扩张受限的则走出去“圈地”,合作及合资创办主题园区。
 
       其三,民营园区开发商崛起。天安数码城集团已开发运营多个城市产业综合体。绿地集团等房地产公司,利用房地产开发与园区开发的业务关联性,也纷纷介入园区开发业务。
 
       作为国际上一个成熟产业门类,作为国内一个新兴产业,园区开发产业方兴未艾。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商、国际园区开发商、本土园区开发商等都将会活跃在“园区开发”行业。
 
5、趋势之五: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
       产业招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成败直接影响园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我国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看,基本经历了“优惠政策主导”阶段、“投资环境主导”阶段到“产业环境主导”阶段,园区软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招商的重要砝码。
 
       产业招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规划、政策体系、招商接洽、项目入驻、运营扶持等诸多环节,涉及招商参与部门的权责和利益设计。目前的很多园区招商模式还停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个人激励强、项目导入快,但招商体系不健全、整体营销力度不足,不利于未来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精准定位,明确产业客商类型,建立产业项目信息库,进行定向式招商;
 
       二是系统运作,围绕产业招商构建全方位的服务能力,细化产业项目招商的流程和规范,使整个招商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有序性。
 
6、趋势之六:园区的品牌化和“连锁经营”
       美国“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论起品牌知名度,没有哪一个园区可与“硅谷”相提并论。“硅谷”的企业、产业、风险投资、创新文化无不打上了强势的品牌烙印。
 
       世界上品牌园区绝不止“硅谷”一家,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园区,品牌效应不容小觑。
 
       国内也不乏成功运作的产业园区,像中关村科技区、张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等历经多年打造,在国内建立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目前这些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都在积极运作“飞地”园区,走上品牌输出之路。民营的园区开发商如天安数码城、华夏幸福基业、联动U谷等,采取“连锁经营”的园区开发模式,也已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园区品牌。
 
       在园区经济“泛滥”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因为园区经济的发展光有数量和规模还不行,还必须有质量和品牌,一个精品园区的单位产出不知要高出一般园区单位产出的多少倍。创精品园区,建品牌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园区的品牌化运作需要精耕细作,绝不仅仅只是个营销的过程,它需要有内涵支撑。园区的品牌建设,其实从园区规划启动之初就已开始。我们可以将园区品牌细化为环境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等,特别是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更需要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7、趋势之七:产业资本战略推动园区战略
       资金问题是园区开发绕不开的问题,也经常会成为园区开发的难题。园区开发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从土地开发、物业开发到产业孵化、产业扶持,园区开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园区开发在资金运用方面不断出现新的模式。在园区开发方面,除了银行贷款、财政拨款、BOT、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传统融资模式,主力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基建基金、股权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新模式相继出现。
 
       在产业孵化和产业扶持方面,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资金模式,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科技银行、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等,在园区开发中能否形成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已成为园区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推动园区的发展,很多园区开发商也定位为产业投资商,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化资金形成一个大资金池,以土地入股、物业入股、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投资园区企业,从而形成了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里资本运作成为园区开发的撬动杠杆。
 
       在中国,大量资金分散在民间,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产业园区运作日趋市场化,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将是推动新一轮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除民间资本外,中国园区开发的这块市场蛋糕也正在吸引着国外各种资金的关注。在今天的园区开发建设中,有效地玩转资本魔方,对加速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8、趋势之八: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培育,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当的智力资源的引进,其价值往往超过单纯的投资项目。
 
       我们看到,很多产业园区在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关注“引智招商”,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落户园区。近两年,在国家和地方“千人计划”推动下,各地园区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入到海外留学人才的争夺战中。只有强化了招才引智,才能实现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的立体带动。
 
       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力资源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批量人才的集聚,如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而批量人才的集聚,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环境,涉及到人才导入、人才培训和人才维护等系统性的策略安排。
 
       未来的园区发展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招商引“智”手段的创新,吸引园区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开发,从而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9、趋势之九: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竞争利器
       早期的园区发展,多以园区硬环境建设为主,受制于财力有限和认识局限,较少涉及产业开发和培育。从园区层面看,对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对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上。
 
       随着园区经济的深化发展,园区开发已逐渐从孤立的房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从片面的硬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产业培育,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开始重视园区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其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已被提上园区工作日程。
 
       在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最早探索,张江高科也较早在园区开发运营商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服务集成商的定位。今天,在日益激烈的园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园区经营者在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等字眼,经常见之于地方政府的各种年度计划、总结报告中。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般是植根于园区企业的经营价值链上,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群的薄弱环节,如融资、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好,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开拓市场,从而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有效地提升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0、趋势之十:园区政策措施的创新空间扩大
      政策是园区经济发展的起点。自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政府已颁布了一系列支持经济特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的特殊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经济特区、开发区和高新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针对园区的优惠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产业园区的外部政策环境逐步趋同。园区政策措施的设计,更多是在一样的政策大环境下,就园区内部能够控制的领域进行精细化设计。
 
       好像园区政策措施的发挥空间变小了,其实不然,随着我国逐步兑现WTO承诺,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将全面、深入地展开,这将会为园区政策措施设计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来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或区域试点,包括区域发展规划、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各种各样的改革试点,里面包含着很多创新的机会,如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科技银行、金融仓库、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保税物流园区等等。
 
五、结束语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和地区间获取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必然命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当然要适应我国战略转型的要求,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摸着石头过河”了。无论是新建产业园区,还是现有产业园区“二次创业”,都应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
 
       不言而喻,产业园区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认清园区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做好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围绕“怎样推动园区快速发展、培育园区核心竞争力”这一课题,有效推动园区发展和升级。

上一篇:​全国首创2017长沙园区工业地产招商展示大会
下一篇:聚焦工业园区未来发展